释放孤独,还青春一个明媚的微笑
释放孤独 还青春一个明媚的微笑
----青少年孤独心理浅析
孤独一词于我们每一个独立意识者并不陌生。孤独是一种情绪,是一种对外界的极度排斥和对内心的自我闭锁情绪。如果不及时排遣和转化,很容易因此产生心理障碍。所以我们可以把孤独的心理称为闭锁心理,把因此而产生的一种与世隔离、孤单寂寞的情绪体验称为孤独感。
孤独感是如何产生的呢?作为成长中的生命个体,随着对周围世界认知的不断增多,主观自我意识不断增强,渴望独立意识亦随着年龄不断增长,渴求自我发展的意识会变得更加强烈,但是社会秩序的限制带来的约束力、客观生活条件造成的影响力、家庭氛围给予的参差不齐的亲和力、个人自身条件存在的参照性、个人潜力发展的不可预测性给青少年的思想与行动造成了很大的压力,由此造成青少年心理发展与社会因素的不平衡性,从而在潜意识中产生出种种时隐时现的心理矛盾。
随着青少年的自尊心不断增强,个人隐私范围逐渐扩大,在种种矛盾心理的相互作用下,往往会担心自己在某些方面存在的不足被人耻笑,于是便小心地在心中构筑起一道篱墙,锁闭自己内心的秘密。比如有的男孩子在身材上有什么缺陷(身材短小,五官不匀等),有的女孩子白净的脸蛋上长了几颗斑点等,这些丝毫无损于作为独立个体的人正常的学习、正常的交往,你完全可以健康快乐的生活,但是对正在成长的少男少女却可能会成为心理负担,尤其是对情窦初开的人还可能会产生出自卑感,害怕在与他人的接触中成为笑谈。又比如:有的孩子出生于贫寒的家庭或在残缺的家庭中生活,他们在那些幸福快乐、家庭富裕的孩子面前就会产生自卑感,甚至于怨恨生养自己的父母,而封闭自己的内心,对周围的世界表现一副漠然的态度。这些由于自我意识的认知造成的孤独是一种向内的力量,如果长期闭锁,就会产生很深的孤独感,觉得自己是一个被社会遗弃的不幸的人;而另一种由于独立意识的增长造成的孤独则是一种外向的力量得不到有效发挥而转入封闭自己的内心,这类的青少年有强烈的表现自己的欲望,有聪明的大脑,敏捷的思维,与众不同的思想观念,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却总是碰壁,少有支持和鼓励。众所周知,只要是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喜欢听“好听的”话语,我们成年人都会有这样的体会:如果我们每天面对的总是批评,那我们就不仅会失掉自信心,而且工作起来也没有兴趣,对生活的体验都会与受表扬时不同。成人对自我的评价比起青少年来应该说是成熟的,外人的评价对成人的心理影响尚且如此,更何况成长中的青少年呢?如果你在学校中听不到老师的表扬、在家庭中听不到父母的肯定、在社会生活中得不到他人的信任,你就会没有了表达的欲望。因为你无法释放自己内心的想法,你也因此感到没有人可以分担你的忧虑、回答你的问题和解除你的恐惧,没有人分享你内心的感受,深深地孤独感便慢慢地侵袭而来。与此同时,当你在成长的过程中感到自己的能力越来越强时,你与外界的接触也便越来越多,越来越主动。可是过多的否定、太多的限制,把你的行为决定权控制在父母的手中、控制在了老师手中、控制在了你应该遵守的社会秩序中。你不能自己做一些决定,便开始走向两个极端:其一变得依赖依附于别人,离开了他人的帮助就不知所措,从而感到越来越孤独;其二是一意孤行做自己的事情,专注于自己的目标,不论对错,与同伴相处的能力越来越差,偏离人们正常范围的评价取值,从而感到越来越孤独。
产生孤独感的青少年如果不及时消解自己的孤独,久而久之会在生活行为中发生孤僻、反应迟钝等严重障碍。当最初的孤独感向我们袭来的时候,我们往往会在行为上:害怕与他人四目交接,眼光不敢直视别人,躲躲闪闪;持续进行无意识的行为如不断地看书只看同一本也许是同一页;语言表达能力下降,说话不连贯,语无伦次;对其他的人或事漠不关心,无论别人的悲与喜都不能激起自己的情感;喜欢独处,一个人闷闷地想心事,沉浸于自己的思维中无法跳出来;对具有创造力的游戏或娱乐活动不感兴趣;对常规生活方式的改变感到深深地不安,充满恐惧,不知道应该如何去面对未来的一切;学习效率低下,虽然付出了努力却成效甚微。
淡淡地孤独累积起来会让青少年产生深沉的孤独,深沉的孤独感又会产生挫折感、寂寞感和狂躁感等,严重的甚至厌世轻生。所以,对于青少年成长时期产生的孤独心理要想办法排解,打破心理闭锁,消除孤独感。
消除青少年心理孤独,社会和家庭都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比如:学校要注重对青少年非智力因素的培养。对青少年表现出的独立愿望,不可强行治“倔劲”,以免形成“逆反”。要放手让学生们去尝试、去实践。同时给予必要的指导。当学生们在实践中做错事情时,要给予宽慰,鼓励他总结经验教训,继续实践。对受到挫折失败的学生,要及时表示理解和支持。即使是对说谎的孩子,只要不涉及到个人本质错误,以平静的态度晓之以理、并尽可能的表现出信任,帮助学生建立自尊,树立自信,从而在心理上获得自我改善的机会。这样会有利于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时心理得到健康的发展。而作为青少年的家长们呢?消解孩子孤独的最好办法就是以身作则,在青少年的成长过程中发挥好身教的作用,主动营造一种温馨、和谐、平等的家庭气氛,不断克服自身的缺点和不良习惯,积极进取、勤奋、热情,为孩子的健康成长作出表率。父母想让孩子将来豁达开朗,自己就不能斤斤计较、对人尖酸刻薄。要让孩子好学上进,自己先得做出榜样。如果父母相互猜疑、怨恨、吵架,就会在孩子的心灵上投下阴影,不利于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尽管如此,真正能解除青少年心理孤独的是谁呢?诚如马克思辨证唯物主义哲学所言“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消除青少年心理孤独还得依靠青少年自己!
作为成长中的青少年,我们应该如何从主观上消除孤独呢?
首先我们应该做到:开放自我,真诚、坦率地把自己交给他人。语言是人际交流的工具,掌握语言交流的过程,也是心理发展的过程。通过语言交流,当你对他人坦诚心迹,你就可以主动获得他人认识上的理解,增进与他人心灵上的沟通,获得他人学习、工作与生活上的帮助。这样你就会因为拥有很多的朋友而不感到孤独!其次,要尽量缩小与同代伙伴之间的差异,在努力保持你自己独立个性的前提下多寻找与同代伙伴之间的相似点,避免因太大的差异而无法与大家共处。这样你不会因为与同龄人格格不入而感到孤独!第三,要尽量增进两代人之间的相互了解。努力去理解你的父母、你的老师、你的其他前辈关心你爱护你的感情,虽然有些对你管教的方式方法也许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关爱你的心是相通的。你主动地多和父母、师长勾通,将个人的思想、情绪、意愿多向长辈倾诉,以求得他们的尊重、理解与支持。这样你就不会认为无人关心你无人理解你而感到孤独!第四,要努力培养广泛的兴趣、爱好。高尔基说:“游戏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途径……”。成人的抽象思维和创造能力也正是在积累了大量游戏经验的基础上才发展起来的。玩是儿童、少年、青年的天职。小时候没有充分玩过的孩子,智力发展也会受到影响。所以作为青少年,你可以广泛地培养玩的兴趣与爱好,现代社会各种玩的花样百出,你可以在玩中广泛选择可以发挥自己特长、展示自己个人才艺的趣味活动,健康地玩,充满智慧地玩。这样你就会因为自信与多彩的生活而不感到孤独!第五,要建立正确的友谊观。青少年涉世未深,不能正确理解友谊与所谓江湖义气的差别,以为为朋友两臂插刀才算是真朋友,不分是非,不明事理,不辨善恶,往往会因义气用事而误入歧途,又因背信弃义而陷入孤独!所以分清是什么是真正的友谊,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对心理孤独的青少年至关重要!第六,要学会辩证地看待孤独。虽然孤独感于我们的身心健康和社会正常生活有影响,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孤独也有积极的一面:它使人更具有创造性。孤独的人有高度的注意力,对工作坚持不懈,总是想把事情搞个水落石出。“有激情”、“拥护正义”。 如:相对论学说的创立者爱因斯坦和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者牛顿都患有孤独症。研究表明,爱因斯坦在很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孤独症的迹象,社会交往退缩、刻板,语言表达困难。在孩提时期就不合群,他7岁的时候经常会讲出一些让人迷茫的话来,而且他也不是一个好的演讲者。上中学后很喜欢数学,知道勾股定理的来历后,把自己关在一间小屋子里面求证,二十多天后竞交出了求证的算式和结果。牛顿就不善讲话,只是专注于工作,以至于经常忘记了吃饭。他对仅有的几个朋友也很冷淡。他的脾气古怪,在他演讲时,如果没人听,他会对着空屋子一直讲。牛顿在50岁时精神失常。但是他一生专心致力于工作,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创立了微积分,使科学进入了牛顿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孤独感也许可以成为少数青少年成才的精神支撑!
综述而言,孤独是一份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闭锁情绪,是因为心理因素发展与社会多种因素的不平衡性而产生,可以通过青少年的自我调适而解除。当我们学会了淡化生活中的不愉快和不幸所引起的消极情绪,学会了将消极的情绪转化为积极的情绪、快乐的情绪、幽默的情绪,并感染和影响周围的人,孤独就会烟消云散,快乐就会围绕在你的身边。
愿那些正处于孤独中的少男少女们,学会健康地生活,还青春一个明媚的微笑吧!